5月24日,《江西日报》“学与思”版块刊登我院肖文海教授、在读博士王强垒理论文章《建立健全“两山”金融服务机制》。

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这既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又指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路径。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文章认为:“两山”金融服务机制就是以促进乡村振兴为导向,以自然资源产权抵押贷款为核心,包括资源收储、担保增信、交易流转等系列改革举措的农村融资制度创新。在全面提升内循环发展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促进“两山”转化的金融服务机制,有利于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财富,激活乡村“沉睡”资产,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融合发展。

文章还研究论述了江西资溪、福建顺昌等地积极探索创新江西资溪、福建顺昌等地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依托,构建自然资源集中收储与担保增信机制,撬动银行信贷产品创新,通过系列改革举措快速有序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通道,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文章认为,配套机制仍需完善,“扩面增户”是未来方向。目前“两山”金融服务机制的主要抵押物集中于林地和林木,金融产品的特色和针对性还需加强,抵押信贷的金额不够大。建议建立更为完善的“两山”改革配套机制,通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抵押融资“扩面增户”。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两山”金融服务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两山”金融产品的信贷机制创新;三是进一步健全政银保对接机制,让“两山”金融服务更普惠;四是建立健全“两山”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制。

肖文海教授、在读博士王强垒在学校开展主题教育以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主题教育学习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为推进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贡献江财学者智慧和力量。

                                      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魏清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