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

    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新路子。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学校锚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两个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朝着“百年名校”江财梦奋力迈进。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博士900余人。拥有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江西省重点人才项目获得者149人次。

  学校现有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6个独立设置科研机构,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教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4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4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西省级重点智库,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二、学院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成立于2023年,是整合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和数字经济本科专业而成、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特色创新研究型学院。学院契合国家数字经济学科发展布局和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要求,围绕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服务数字中国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努力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1)学院特色。学院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蓝图,以交叉学科联动创新为导向,聚焦于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产业化、平台治理、产业规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业与绿色发展等研究方向,扎根江西红土地,传承红色基因,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应用经济学、数字经济学人才,积极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概、中国品格、中国高度的自主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而持续奋斗。

  作为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学院,学院将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等课程融入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参与交叉学科科研项目,追踪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态势。连续多年坚持举办“全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学术论坛”(2023年为第十届)“研究生文献分享会”“双周学术论坛”“暑期社会实践团”等学术活动,为学术研讨、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赋能增效。

  (2)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下设数字经济系、产业经济系与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等3个教学单位,设有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一支高层次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100%。在学院师资队伍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3)学科体系。学院拥有“本-硕-博”健全的学科体系。目前拥有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产业经济学、数据科学与产业经济、国土资源与生态经济学等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自然资源管理方向)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产业经济学、国土资源与生态经济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产业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4)科研平台。学院联合共建1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以及产业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2个校级科研机构。

  (5)科研成果。学院秉承“信敏廉毅”校训,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逐步凝练出数字经济与金融、产业经济与数据科学、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成立了数字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两个校级A类创新团队,设立了学院学术促进基金。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Land UsePolicy》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30余项。学院致力于营造崇尚学术的交流氛围,创造使人潜心科研的宽松环境,搭建助力师生成长的高端平台。

  (6)发展前景。学院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将具备优秀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充满韧性的行为品格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能从事数字经济分析、大数据挖掘、经济分析与预测、规划与管理及政策研究、自然资源智慧化管理等相关工作,能够成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现代工商企业中的高级人才,或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攻读研究生。

  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正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充满精气神、不断追求卓越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型学院,期待和欢迎全球英才加盟!

    三、招聘基本条件

  引进人员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制度。

    四、招聘类别及条件

  (一)高端人才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取得突出教研业绩成果的高端人才或高端人才领衔的学术团队,分为高端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二)拔尖人才

  1.拔尖一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的业绩条件。

  2.拔尖二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的业绩条件。

  (三)骨干人才

  1.骨干一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的业绩条件。

  2.骨干二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重点培育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的业绩条件。

  3.骨干三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不在学校学科建设急需专业之列的其他专业;

  (2)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需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及科研潜力。

     五、引进待遇

  (一)学校政策

  相关说明:

  1.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主要引进达到骨干一类以上业绩标准的人才。其他未在上述人才类别之列的业绩特别突出者,经学校审批认定后,可参照相应人才类别引进。

  2.骨干人才按学校审核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享受校内同类人员薪资。高端、拔尖人才原则上为年薪制人才,对应有聘期考核任务。

  (二)南昌市政策

  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南昌市人才政策:在2023年10月24日之后来赣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给予每人一次性就业、安家、租房等生活补贴10万元;生活补贴分两笔发放,每笔发放50%,缴纳社保满6个月发放第一笔,缴纳社保满12个月发放第二笔。

  (三)江西省政策

  符合条件者可享受江西省人才支持政策:推荐申报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考察环节)、赣鄱俊才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入选可享受相应的科研经费资助和生活补贴,具体详见相关文件。

    六、2024年进人计划明细

单位

拟引进专业

招聘人数

应用经济学院

(数字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理学类、

工学类、管理学类

12

  注:我院另招收师资博士后若干名。

    七、报名程序

  (一)报名须提供的材料(均要求为电子材料):

  1.个人简历(含应聘者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及研究方向、各类奖励或荣誉等);

  2.相关资质材料PDF格式扫描件(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身份证或护照、职业资格证书、有关奖励或荣誉证书等。海归博士应额外提供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等材料);

  3.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包括重要学术论文及收录情况、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和科研成果获奖证书扫描件等);

  4.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两名同专业领域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其中之一为导师推荐信(面试时须提供原件);

  5.近三年毕业的博士须提供博士就读期间的成绩单及在读期间现实表现材料的扫描件。

  (二)凡有意应聘者,可登录学校官方网站链接:http://www.jxufe.edu.cn/,选择人才招聘栏目,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报名。用人单位将在系统内进行审核,并及时反馈结果。如三日内未审核,请联系用人单位引才联系人。

  (三)符合我校招聘要求的人员,经学校组织考核、心理测评、体检、考察,公示无异议后,办理纳入编制备案制手续(政审贯穿人才引进全过程),并签署合同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老师

  电话:13077986892

  邮箱:275960556@qq.com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13576266610